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

时间:2022-12-03 19:4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读后感# 导语】通常来讲,一篇读后感在开头需要点出所读文章的名字,读的背景包括,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书的作者是谁,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你是在什么状况下读的本书,读完之后的初步感受、感想,或者自己的看法、观点等。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文档大全网读后感频道!

1.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


  通常,读后感的开头有三种方法:

  (1)第一种是直接描写法,就是直接描写读书的起因和背景。

  例1:愉快的暑假到了,老师推荐我们去阅读《无鳔的鲨鱼》这篇文章,让我们体会如何面对生活中要遇到的困难和逆境。

  例2:这几天我在读《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读着读着,我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仿佛是刚刚经历了探险而归来,既感到紧张、奇异,又觉得轻松、有趣。

  (2)第二种方法,是悬疑法,通过提问或者设问来引导读者。

  例1:我们每一个人一生要面对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那么我们对于困难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呢?所以老师让我们阅读《无鳔的鲨鱼》,从中体会我们怎样面对困难。

  (3)第三种方法,是结论前置法,就是把读后的结论放在开头,开门见山,

  例1:不管是动物界还是我们人类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逆境,而在面对这些困难和逆境的时候,我们不应消极和气馁,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和克服,这些困难和逆境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收获。这是我在阅读《无鳔的鲨鱼》之后的感受。

  例2:在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的不多,但是《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不仅是当时的历史,而是世间最深沉的灵魂,最深沉的呼唤。

2.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情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3.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


  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的色彩;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

  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4.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


  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要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就是读救命的问候有感,或者救命的问候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呢?其实主要写两个部分,第1部分叫读,第2部分叫感。这两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有一座桥,这座桥叫观点,叫想法,叫感受,是读出来的观点,是总结归纳出来的感受。

  我们所读的是文章的内容,是书本的内容。我们从文章当中读到了一句话,自己产生了共鸣,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跟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很相似,有同感,感同身受,有启发。相当于在文章里面我们读到了一个观点,比如:我们应该跟周围人友好,不应该看不起那些人,因为你也可能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就像老虎救了一只老鼠。老鼠说,以后我会报答你的。老虎就嘲笑他,你那么小的老鼠能帮我什么忙呀?可后来,某一个机会,老鼠真的帮助了老虎。不要小看,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用。

  因为读出了一个观点,我们顺着这个感受,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读了这本书,读了这篇文章,跟自己的生活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中间有一个观点,我们所认同的观点。把这几部分连起来,就是一篇读后感。

  第1部分写读了什么,里面的什么东西让你有感触。

  第2部分从你读得挺有感触的地方,提出一个观点。

  第3部分,在自己生活当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事例,去证明你的这个观点。

  第4结尾,再次亮明观点。你还可以把这篇文章、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朋友们。

  这就是一份读后感了,明白吗?关键的地方在于,你读出了什么,你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感受到了什么。写读后感就是有感而发,找到那座连接书本与生活的桥。

5.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


  一、首先我们要精读原文,全面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心中应清楚明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最想说的是什么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情节,也就是文中哪些因素最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以便确立自己写作的中心点。比如我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的读者可能会将小女孩的命运与自己做些对比,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感叹自己生活的幸福,因而中心定为“珍惜身边的幸福、感恩生活的赐予”。有的读者可能把父母之爱定为中心点,悲叹小女孩在生活中没有亲人的关爱,希望把自己的父母之爱分享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

  总之,你的感受点不同,文章中心点也会不同,接下来的组材成文要紧紧围绕你的中心话题来进行。

  二、有了中心,我们就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确立一个合适的题目。

  起题目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比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或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这是最简单的题目,也可以再给以上题目起个副标题,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有亲人关爱的生活真幸福。还可以只用与副题类似的题目。我认为使用双标题,可以让读者既清楚你的话题中心,又明白话题的来源之处。

  小学生怎样写好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jpeg

  三、正文一般有这样的几大板块。

  1、开篇交代关于原文的基本信息。

  原文基本信息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主要内容、你的总体感受等。开头的写法也不一定要把这些信息全部交代出来,可根据自己的行文风格需要来安排。拿《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为例,开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说到读书,那可是我的爱好。我读过的书不计基数,其中最富有童趣的要数《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汤姆的勇敢和正义。

  这篇开头只写了作品名称、作者与读者的总体感受,主要故事情节安排到了第二大部分中,随着重点内容的介绍,落花无痕地写出了读者内心的感受。

  2、第二部分重点写读者的感受。

  写感受的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写感受的时候,可以结合原文自然而然的叙述,切记用这样的句式:“我的感受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生硬无味,原文的情节与感悟内容孤立脱节,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转述原文中一个感人的情节,找到话题切入点,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第二种: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比如读《老人与海》一文,我们可以把作品中“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句话引到读后感文中来,然后写写自己读了这句话后有哪些感受,可以评价一下老人的不服输的精神,也可以写写自己由读这句话而联想到的关于执着、坚强的相关故事。

  第三种:是由原文内容而引起的相关联想。这些联想到的内容,可能是与原文情形相似,从而引起读者想要比较、评说的想法,也可以是由原文内容触发的读者的情感,从而激发自己定目标、表决心的激情。把这些写出来也是读书的感受内容。

  不管是哪种形式,写感受一定要把感受当成重点,把感受写具体点,写深刻点,原文只是感受出发点,是切入点,切忌把原文内容叙述太多,喧宾夺主,不符合读后感文体要求。

  3、第三部分应回顾全文,总结全文。写一写自己对全书的感悟、理解与评价,或者强调自己的收获与自己将要实践的内容。这样,全文结构完整、重点突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也就完成了。

  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善于思考,经常读书、练笔,写好读后感还是挺容易的。

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框架.doc

本文来源:http://www.dyfwdq.com/article/vNty.html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