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思乡诗词《秋兴八首》(其一)

副标题:杜甫写的关于思乡的诗_杜甫的思乡诗词《秋兴八首》(其一)

时间:2024-05-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诗词鉴赏# 导语】《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下面就和©文档大全网一起来欣赏下杜甫的思乡诗词《秋兴八首》(其一),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的同时点明地点时间。“凋伤”、“萧森”二词,使意境笼罩着败落的景象,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二句是对上句“气萧森”的展开描写。巫峡的波浪滔天,乌云密布,像是要压到地面上似的,天地一片阴沉。一俯一仰之间,就把巫峡的阴晦萧森之状展现得淋漓尽致。“江间波浪兼天涌”描写的是眼前实景,“塞上风云接地阴”既是眼前景物,也是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映。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了诗人对动荡不安时局的担忧,表达了诗人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扩展阅读: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扩展阅读:杜甫的文学特点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格律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甫的思乡诗词《秋兴八首》(其一).doc

本文来源:http://www.dyfwdq.com/a/r6e517vwozdlm7xy6968nkgx3qyp49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