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初一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教案

副标题:初一年级历史课本下册:2016初一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教案

时间:2024-0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板书】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 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2.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交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入 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 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情景探究一:
出示杭州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
提示:
1. 教师下发有关杭州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
2.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
情景探究二:
郭莉莉准备到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想选择一个旅游公司,请各小组以一个旅游公司路线策划组的身份,帮助她设计一条路线,并且报出旅游价格,争取她加入你们的旅游团。
教师提供张家界景点的一些介绍,以及价格参考。 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学生互评,选出设计奖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
介绍方案
互评方案
新 课
小 结 提问:
1.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自我小结
作业 绘制新沙岛景观分布图 完成时间为一周
第二单元: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类型
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相关视频、手工制作的七大洲轮廓图
二、基本思路
教师、学生、媒体组合→展示音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图片→展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小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观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图 →展示视频,学生观察→介绍交通要道,趣味小结。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习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板书】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板书】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第二课自然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学与教的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设问引趣
教师引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用金字塔、空中花园设问引趣: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大致位置吗?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归类

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活动:通过四大文明古国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得出平原的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探究其他各类地形,包括特征和实例。
承转: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这么多色彩(图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②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气候时用了哪些词语?③这些词语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的特点?④四大文明古国大致处在哪些气候带上?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规律

小结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
【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提问】刚才我们讲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诞生在平原地区。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看,平原是最适合远古居民居住的。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说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如果这两个平原上有大批居民居住,那么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方面来思考。
【小结】对了,我们发现,西西伯利亚太冷,亚马孙平原太热,这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居民生活,所以,气候也是远古人们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问】我们来看书上图2-11,大家发现这幅世界地图被画得花花绿绿色彩多样,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呢?
学生通过地图注记得出结论:地球的气候多样。
【提问】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地图下面绿框框里的两个问题,大家也是分小组讨论一下,特别要小心第二个问题:气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
【承转】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描述了某一种气候,最主要的就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现在如果请你们把全球的气候按照地理位置分为3类,你该怎么分?
学生思考回答: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提问】对,那么我们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上去,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属于哪个气候呢?
学生回答:温带气候带。
【小结】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古国的居民们在温带的气候中,在合适他们居住的气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所以,结合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是必然的。
【提问】我们说,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带,只是一种笼统的分法,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进行划分,比如说温带气候又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那么我们浙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气候呢?
学生看图,找到浙江省的位置,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那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最喜欢去旅游的国家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呢?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地球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够有机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气候!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地球。
师: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
(演示地球仪。)
师:这就是地球仪,你们一定知道和这个模型有关的许多知识吧。今天就请你们以“外星人” 的身份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即从地球仪看世界。
师:地球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因为它是模仿地球制造的,所以在使用时就要遵循地球运动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生:自转、公转。
师:请你到黑板前将这两个词写下来,可以吗?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文字的理解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
生:自转是地球自身在转动,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有没有人再补充一些?
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65天。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很多。
师: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夜更替。公转一周大约是365天。我们所说的自转、公转的时间是大约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有关资料,了解更为精确的时间是多少。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那么使用地球仪时该怎样旋转?
生:自西向东转。
(边讲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观察地球仪,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来领取地球仪。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各组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比赛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东西多。
(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观察。)
师:时间到,哪组同学先展示你们的成果?其他组同学看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
生(二组):我们查到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亚洲,大洋州最小,太平洋……
生(一组):我们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万万多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一万四千平方千米,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多千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千米,子午线周长约四十万千米。
生(二组):我们还观察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海峡、国家……
生:我们还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经纬线。
师:地球仪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暂停一下,和老师一起分析观察的结果。根据观察的结果,老师发现二组的同学善于比较,一组的同学们则善于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现在各组自己总结与其他组相比,你们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生:我们观察的重点是区别大小,对具体数据观察记录不详细,不认真。
生:我们也注意到大小的不同,但被别的组说了,我们就把别组忽略的数据当作重点……
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
生:在赤道以北。
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相等。
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圆圈。
师:圆的大小不同,的圆是赤道。
师:那么最小的圆呢?
生:是在南北两极附近。
师:有道理,为了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分为若干部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线都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我们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人们又确定了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线是哪条?
生:0°纬线。
师: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分出90°,赤道以南称南纬,是南半球,用“South” 的“S” 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是北半球,用“North” 的“N”表示。最短的纬线是南北两极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90°N和90°S。
(教师板图相应纬线、标注纬度。)
师: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平行,南北对称。
师:赤道两侧同纬度纬线以赤道为中心相互平行并且对称。大家刚才谈到的南北回归线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线,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
(学生查看地球仪。)
师: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不到北回归线的确切度数,但我们能查到离它最近标明纬度的两条纬线,这两条纬线分别是多少度?
生:20°N和30°N。
师:利用数学等分线法,我们估算一下北回归线的大致度数。
生:22°N。
生:23°N。
生:22.5°N。
师:同学们估算的度数已基本接近准确值,北回归线实际是23.5°N。那么,大家说说南回归线是多少度?
生:23.5°S。
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生:南极圈、北极圈。
师:请同学们用估算的方法估算一下南极圈和北极圈的纬度。
师:南北极圈也是两条特殊的纬线,同学们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吗?
生:在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师:很好!南北极圈是有无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出现,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出现。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国南极考察队应选择什么时间去南极考察?
生:12月中旬以后。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季,正好是南极的暖季,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就会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师:非常聪明!由于不同时间太阳照射地球的纬度不同,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接受阳光的强弱不同,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以回归线、极圈为界将地球分为5个热量带,获得热量最多的为热带,获得热量最少的为寒带,热带和寒带之间是温带,温带与寒带在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哪组同学能将它们填在老师的地图上?
(学生填图。)
师:其他同学再仔细观察地球仪,说说我国南北两端的纬度大约各是多少?计算一下我国共跨多少个纬度?看看我国处于哪一个热量带?
生:热带以北的温带应标明北温带,以南的温带应标明南温带,寒带一样也应分别标上南、北。
师:棒极了!这样就有利于区别了。
师:观察地球仪的同学,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南部地区属于热带。
师:确切地说,我国最北端在50°N,最南端在5°N,大约跨45个纬度,形成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另外,我们将两半球的纬度各等分为3份,这样地球表面分成低纬度、高纬度、中纬度几个部分,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生:南北纬30°之间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
师:好!那么我国处在哪个纬度带?
生:低纬度和中纬度。
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南部地区属于低纬度。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学习到此结束,看来许多同学意犹未尽。地球仪暂时借给你们继续使用,你们可以研究与纬线相交的经线的问题。请各组同学选派有兴趣的同学专人保管地球仪。
第三单元:
第二课:山川秀美──多样的地形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目标
导入 听歌看画面,自由讨论 引入话题 激趣
地形多样 读图找我国的不同地形 指导学生读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本地的地形 读图了解本地地形区,讨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它地形区是否也可以这样发展。 指导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地形面积比例 读图判断,下结论 启发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小明和小玲的对话 分组结合对话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启发学生发现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形剖面图 联系地形图,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势 指导读图对比分析归纳 培养学生装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反思 思考讨论如何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启发组织发言 培养发散思维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新课教学)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学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展示】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2o的地形剖面图》。
  【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提问】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四、 问题研讨
  本课的教学应突出人们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和东西差异,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爱国热情。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通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2. 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像腰带,国馈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界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
【学生讨论】略。
【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
【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
【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叙述】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1.在图上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找出1月均温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温差。
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
【展示】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图片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
【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
【转承】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1.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2.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
【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转承】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
区域内容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1月均温
年降水
干湿状况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民居特色
饮食习惯
交通工具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
【课堂小结】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课外作业】填写本课的填充图册。
第四单元: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一、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应当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多维的,教师要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形成鲜明、确切的印象,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1.了解x疆的自然环境和优势,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了解丝绸之路。
3.了解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水是生命之源。
学习难点: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北京申奥”“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神舟四号”火箭发射成功等录像片段。
师:对中国人来说,喜事可真不少,谁能给大家讲讲都有哪些可喜可贺的事情?
生: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第一次进入世界杯。
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师:对,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西汉就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走出国门,与许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如歌的驼铃声一起去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北京沙漠驼队,丝绸之路路线图。)
师: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领使者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今天x疆,经过西亚再到欧洲,开辟了贯穿东西方的陆路通道。从此商人、使者频繁往来于中原和西部地区!中国的丝绸和丝制品运往欧洲或更远的地方,这条通道竟获得了“丝绸之路” 的美称。想像一下,假如你们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支运输队,会遇到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
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靠骆驼……
生:沿途大多数是沙漠戈壁,很少有人居住……
生: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干旱少雨……
生:缺水是的问题,你可以通过饮天山雪水来解决。
师:生活在这的感受是冬天冷,夏天热,干旱少雨,四季分明,春秋两季风沙天气多,所以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独特的灌溉工具──坎儿井。
(展示《坎儿井示意图》。)
师:同学们都见过坎儿井吗?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讲讲坎儿井的形成原理、优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生:原理:略……
生:优点:略……
师:炎热干燥,沙漠连绵的恶劣环境不但没有熄灭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反而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为了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勤劳智慧的人们发明了坎儿井,天山冰雪融水通过坎儿井滋养林草,灌溉农田,给干旱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大家想一想,这里的环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恶劣的吗?据说这里曾经湖水充足,商旅云集,市场繁荣,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繁华多时的楼兰古城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呢?
(展示《x疆地图》。)
生:乱砍乱伐,不注重环境保护。
生:地形影响气候,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沙漠分布广。
生: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寒冷,因为离海较远,所以干旱少雨,沙漠广布。
师:因此,人们不仅要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使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坎儿井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坎儿井是绿洲的生命之泉。
(展示三组图片:(1)棉田、瓜果;(2)煤矿、金矿、铁矿、油田、风力发电;(3)魔鬼城、天山、回王坟。)
师: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显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我区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呢?
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
生:草地资源,旅游资源。
师:虽然有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劣势,只有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资源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你认为采取那些具体措施才能合理的开发我区自然资源的优势?
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生:节约用水,采取滴灌技术。
生: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师:非常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献计献策,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x疆首当其冲!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再次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机会。想像一下:家乡的未来是什么样,请你用动人的诗篇或美丽的画卷描绘家乡的明天。
(最后在《走进新时代》的歌曲中结束此课。)
五、教学体会
学生主体原则的基本原则是从尊重学生自主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上重视过程的体现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主体比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主动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因此使整个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具体化的对象,就能增进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进程中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设疑必须体现“主体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靠提问体现出来,这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问题的提出不是武断地将学生的思路强行与自己的思路进行连接,而是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系统就成为他们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发展区”)。即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把握坡度,所以提问既是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即“跳一跳摘桃子”,促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以《干旱的宝地》一课为例,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引导新课的关键是怎样激活思维,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贴近生活,由学生熟知的事物中引出主题。本课一开始就播放“北京申奥”“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录像片段,然后问:在这些大事中,哪一件是发生在中国人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又为“丝绸之路” 的学习做铺垫。当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后设问:假如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支运输队,会遇到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一幕生动的情景和无拘无束的活动范围,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回到两千多年前体验那时的生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x疆特殊的自然环境。在学生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形成这种独特气候的因素是什么?出现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学会全面本质地去研究问题,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授知识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迫切知道原因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暗示与前面所学各具特色的区域做比较,这样不仅引导了学生的思考方向,更是对知识的一次比较、归纳、综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问题的提出又是在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同时理解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所以当“昔日繁荣、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繁华多时的楼兰为什么销声匿迹了”一问的提出,如果说前三个问题是知识、思维、方法的铺成,那么这一问题则直接击中了问题的焦点,点破了这里不是自古以来就沙漠连绵的。学生顿生疑惑,于是产生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景,质疑的氛围形成了,学生的思路被打开;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共同讨论,在讨论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发表不同看法,不求结论。
维果茨基认为,要使提出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使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通过提问切入到被提问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所以提问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促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冲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开发和利用资源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为家乡发展“把脉诊断”,也更加彰显了历史与社会开放性的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围绕如何保护环境讨论,有的谈论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有的谈到要提高人口素质,谈到可持续发展等。学生通过这一问题,不仅拓展了知识,更加深化了知识。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始终处于动态的学习活动中。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以城市为主题,突出城市在区域的地位和特点,反映了城市相对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教材选择典型实例,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色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通过讨论探究,正确的评价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描绘并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生活城市的状况。
2.联系生活经验与读图,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城市的特点。
3.通过学生的小组学习,分析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并思考其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参与“小小公民论坛”的学习讨论,运用所学知识为杭州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积极宣传杭州。激发热爱城市家园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括城市的特点;
分析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并思考其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
难点:正确评价杭州,并为杭州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施合作讨论和局部探究,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比分析上海和杭州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特色。并为杭州今后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五、教学过程
1.创设话题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联系学生城市生活体验。
2.通过读图,感受杭州城市状况,讨论城市特点,揭示学习课题。
3.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介绍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特点。
4.小组讨论分析国际大都市需具备的条件。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
5.分析杭州的城市特色,积极宣传杭州城市名片。
6.“小小公民论坛”栏目: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杭州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六、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指导学生分组,发放学习记录单。
(导入新课)
创设话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尝试方法指导。
展示浙江省政区图。
【师】同学们,你们好,首先让老师简单自我介绍,我姓高,来自浙江省最南端的温州市苍南县。带着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今年来到了杭州,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能全面深入的了解杭州,在座的同学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老杭州,所以我想请你们给老师出出点子,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杭州?
【生】到杭州的各个景点旅游。
【师】你的主意我很喜欢。
【生】到书店去看介绍杭州的书籍,书本知识比较全面。
【师】好主意,阅读书籍的方法效率比较高。
【生】让我们思品老师给你上一堂介绍杭州的课。
【师】谢谢你的提议,我渴望有机会听到杭州老师的课。
【生】可以上网查资料。
【师】上网确实是最快捷的收集信息的方法。
……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许多的好点子,以后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取这些方法了解一个城市。这几天我也上网下载了许多图片,可是我不小心把它们混在一起,难以辨别它们是否属于杭州的景观,只有请同学们帮忙辨别“是真、是假”。
连续播放景观图片,进入图片游戏环节。收集的图片包括:夜西湖、黄龙体育中心、复兴立交桥、运河两岸、霍金访问浙大、房交会场景、上海外滩、黄浦大桥等
学生指认、介绍图片代表的景观。
老师加以引导、点拨、表扬等。
【师】分析这些图片代表的事物,结合自己平时对生活城市的了解,请你们谈谈城市的特点?
学生从人口、交通、经济、商业、生活环境、文体活动等方面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概括,然后逐步展示板书,小结城市的特点。



教师最后引出课题:文明的中心——城市。
(新课教学)
【师】世界上的城市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其中有一类城市的经济文化影响已经超出了本国,在世界上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把它们称为国际性大都市,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城市属于国际大都市?
学生列举伦敦、巴黎、纽约、柏林、北京、香港、中国台北、上海等。
【师】这些国际大都市往往有城市的标志物,接下来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图片代表的城市?
学生从塔桥、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塔的图片来识别。
【师】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上海离杭州很近,在座的同学去过上海的请举手,让老师作个现场调查。
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师】现在请你们谈谈对上海的大都市印象。
学生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印象—国际化城市的突出特征如城市规模很大、机场和地铁等交通设施、高楼大厦林立、商业繁荣、金融贸易发达等方面畅谈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和鼓励。
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图,明确杭州与上海的位置。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杭州和上海的彼此位置,杭州与上海之间的交通距离?
学生简要回答。
【师】为了进一步直观了解上海,我收集了上海的图片,同学们分小组观察典型图片概括大都市的特色。并谈谈上海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播放上海的典型图片:APEC会议、金融街、地铁站、金茂大厦、申办世博会成功、上海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证券交易大厅、外国游人参观仿古街等。
小组合作讨论,由记录员记录、整理发言,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生】(1)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国际交往、金融机构等方面。
【生】(2)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地理位置,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扶持等。
【师】上海向我们展示了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与之毗邻的杭州也提出了建设大都市的口号,你们听说过哪些宣传口号?
【生】构筑大都市 建设

2016初一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教案.doc

本文来源:http://www.dyfwdq.com/a/1jpw4qx5yge08n0g7nqm9kodnzr67v3l.html